北极科考再启程 中国科学家聚焦海冰消融与生态响应
搭载 “中山大学极地” 号科考船的中国第 15 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于 2025 年春节正式出征,开启为期三个月的北极综合海洋科学调查。此次考察将重点研究海冰消融对气候系统的影响、海洋酸化机制及微塑料污染等全球性议题,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。
“中山大学极地” 号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智能化极地科考船,配备立体海洋观测系统、无人冰站及水下滑翔机等先进设备。考察队计划在楚科奇海、加拿大海盆及北极点区域开展作业,通过冰芯钻探、沉积物采样、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手段,揭示北极环境变化的复杂机理。
根据中山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的模型预测,北冰洋海冰面积正以每十年 13% 的速度缩减,若不采取有效措施,未来五年可能出现 “无冰之夏”。这一变化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 “放大效应”,并威胁北极熊、海豹等极地物种的生存。此外,海冰消融还可能释放封存的甲烷等温室气体,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。
本次考察的另一重点是微塑料污染。研究团队将通过表层海水拖网、沉积物采样及生物体检测,分析微塑料在北极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路径及其对食物链的影响。此前,中国科学家在第九次北极科考中已发现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北极海域,甚至在深海沉积物与冰芯中检测到其踪迹。
考察队还将与国际北极漂流冰站计划(MOSAiC)等项目合作,实现观测数据的全球共享。大气探空数据将实时传输至世界气象组织(WMO)的全球通信系统,为提高北极气候预测精度提供支撑。
中国自 1999 年开展北极科考以来,已建立黄河站、中 - 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等观测平台,并主导多项国际合作计划。此次 “中山大学极地” 号的出征,标志着我国极地科考从 “跟随者” 向 “引领者” 角色的转变,为全球极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