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德联合保护文化遗产 河北石刻佛经数字化项目启动
由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与德国海德堡科学院合作开展的 “河北省石刻佛经数字化调研项目” 于 9 月正式启动。该项目聚焦涉县娲皇宫、峰峰矿区响堂山石窟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通过科技手段系统记录与研究石刻佛经,推动中德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合作。
河北是中国石刻佛经保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,现存北齐至唐代的摩崖刻经达 10 万余字,具有极高的历史、艺术与宗教价值。然而,长期的风化、水蚀及人为因素导致部分石刻文字模糊不清,亟需科学保护。德方团队将运用高精度三维扫描、多光谱成像等技术,对石刻进行数字化建档,并结合文献研究与跨学科分析,解读刻经背后的佛教传播史。
“这些石刻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,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。通过数字化技术,我们能够在不接触文物的前提下实现最完整的记录。” 德国海德堡科学院博士蔡穗玲表示。中方团队则负责协调现场工作,并提供考古学、历史学等专业支持。
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,计划于 2025 年 10 月完成外业数据采集,随后进入内业研究与成果出版环节。未来,双方还将联合开发虚拟展览、交互教学工具等衍生产品,让古老的石刻文化以现代方式 “活起来”。
此次合作是中德文化遗产领域的又一重要实践。近年来,两国在考古发掘、文物修复、博物馆展陈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,如秦始皇陵遥感探测、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等项目。此类跨国协作不仅提升了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,更为文明对话与学术交流搭建了桥梁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指出,中德合作项目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 “技术 + 人文” 的双轮驱动模式,其经验值得推广至更多国家与地区。未来,双方计划将成果纳入 “丝绸之路:长安 - 天山廊道的路网” 世界遗产保护体系,推动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研究与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