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欧深化绿色合作,共筑全球生态屏障
近日,第十次中欧环境政策部长对话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功召开,双方就深化绿色合作达成多项共识,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新动力。
中欧在绿色领域的合作源远流长,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,生态环保就已纳入双方政府间正式合作议题。近年来,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,中欧高层对话机制不断完善,绿色合作的战略引领作用愈发凸显。
在此次对话会上,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,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道路,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新的重要进展。当前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面临困境,中欧应加强团结合作,携手应对挑战。欧盟委员会环境、水资源韧性和竞争力循环经济委员耶西卡・罗斯瓦尔积极回应,表示欧方愿与中方在塑料污染治理、大气和化学品污染防治、水资源保护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,并强调将推动落实 “昆明 — 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 的各项目标任务。
在能源领域,中欧合作成果丰硕。法国电力集团与中国企业在核能项目上长期合作,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—— 大亚湾核电站就引进了法国核电技术,双方还共同建设台山核电站,为全球第三代核电站建设提供范例。在可再生能源方面,中国企业在欧洲参与多个风电、光伏项目建设。如中国国家能源集团主导的希腊色雷斯风电项目,装机容量达 78.2 兆瓦,已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。
绿色交通领域同样亮点纷呈。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整车工厂,宁德时代、远景科技等中国企业在德国、西班牙、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线,为欧洲车企提供本地化供应。德国汽车专家杜登赫费尔表示,中国绿色产能已成为欧洲汽车转型的重要引擎。
此外,中欧在绿色金融、碳市场建设、环保标准制定等方面持续对话,不断延伸合作维度。在塑料治理与循环经济方面,双方联合举办研讨会,推动相关合作,助力全球塑料污染条约谈判进程。在海洋保护、生物多样性治理等领域,中法携手推进蓝冠噪鹛抢救性保护等项目,成为中欧生物多样性治理合作典范。
中欧深化绿色合作,不仅有助于双方实现绿色转型,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强大动力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绿色力量。